《魷魚遊戲》App:別當真,這只是影集的週邊商品
前言
《魷魚遊戲》第二季餘溫未退,從運動場到商場,到處都能見到這部影集的身影。比方職棒選手簽名會,簽名前先來玩一下翻畫片、全聯有「3.5米高英熙娃娃陪你玩123木頭人」,更不用說在影集上架前,提前在高雄和影集同步宣傳的大型活動了。
應該也有人注意到手機上也出現Netflix推出的正式授權的遊戲。

Netflix到底為什麼要推出《魷魚遊戲》手機遊戲呢?有所謂的遊戲從業人員開始煞有介事、一本正經地從各種角度分析這款遊戲,然而這是一款值得研究的遊戲嗎?我們需要分析他的商業價值甚至獲利潛力嗎甚至抄襲什麼遊戲的架構嗎?其實完全不需要。
遊戲產業的從業人員說遊戲的設計往往走在時代的尖端,創造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實際上是這樣的嗎?並不是喔!遊戲產業引以為傲的「訂閱制」,始祖可能是養樂多媽媽、報紙、羊奶。VIP制的始祖可能是非法賭博業、銀行理財、百貨業、精品業。預防流失的機制則存在於各行各業,電信產業年約到期前開始放福利、搶人,不就是最明顯的案例嗎?再古早一點,柑仔店的阿嬤就已經發明出集點卡了,為的就是讓小朋友持續來買、多買一點。
所以遊戲產業並沒有創造出什麼偉大的商業模式,而是借鏡不同產業的機制,套用在「娛樂」用的商品上,並藉由相對便宜的費用,創造出營收,如此而已。
Netflix遊戲部門倒底在做什麼?
作為全世界影音串流平台霸主,擁有2億8千2百70多萬訂閱用戶(數據來源:evocatv.tv ),大約贏第二名的Amazon Prime 5,000萬,騰訊影視和愛奇藝,都不及Netflix的一半(數據來源:FlixPatrol)。
當平台擁有如此龐大的訂閱用戶時,自然會思考如何進一步擴大營收來源。Amazon有電商收入,Disney則有電影和樂園,而Netflix選擇從遊戲著手。但從短時間的跡象顯示,它失敗了,因為原本網羅了多位知名遊戲製作人的內部遊戲工作室在2024年第四季解散了(資訊來源:Game File)。
好了,讓我們回到《魷魚遊戲》的「遊戲」App,所以它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存在呢?我們不是內部人士,自然只能用邏輯來推論,但順向的推論難度太高,非常容易落入主觀的個人偏好裡,我們反著來推,也就是從最後上線的這個遊戲來做沙盤推演。
首先是遊戲看一眼就知道不是以畫面、玩法、故事取勝,因為畫風一點都不討喜、玩法一點都不創新、故事和影集相比,一點都不誘人,那我們更往回推演一步,這個遊戲有「成功」的意圖嗎?
讓我們來定義一下一個App的「成功」
- 獲得很多關注
這個遊戲有沒有獲得很多人關注呢?不能算有。Netflix訂閱用戶要忽略他實在有點困難,因為這個遊戲用Netflix來打廣告,直接告訴2億8千2百70多萬訂閱用戶:「嘿!手幾上也可以玩魷魚遊戲!而且遊戲裡還有禮物可以領喔!」。這種獲取關注的方法,在影集與遊戲之間的連結性相當薄弱,更多人是看劇而不玩遊戲,但平台分母夠大,關注度來自於影集,對於遊戲App來說,絕對不是真心抱著期待,而是「姑且瞧瞧」的。 - 獲得很多人下載
有沒有很多人下載這個遊戲呢?還可以。在2025/1/13這一天,台灣的免費遊戲下載排名為第15名。但這個指標的意義比較小,新的遊戲、知名的品牌通常有比較大的優勢。 - 下載後消費者常常打開來用
那下載後的玩家有沒有常常打開來玩呢?不太可能。原因是這個遊戲實在是太陽春了,下載這個遊戲不用錢、裡面也沒有花錢就讓我們變強、變美、變厲害的付費機制,雖然有排名機制,但單純為了這個排名而不斷玩這個遊戲,這超乎正常人的想像範圍。原因是前面提到過的,畫風、玩法、故事,通通不討喜,所以要常常打開這個遊戲的意圖會變得非常薄弱。 - 不容易刪除
那下載App的用戶會不會不玩了呢?會。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邏輯推演過程,大平台來的分母很大,但用戶玩遊戲的重疊性有限,且在重疊的部分,也就是平常就在玩遊戲的這些人,對於遊戲的標準是高的,畢竟曾經滄海難為水,而既然已經玩過各種遊戲了,這個遊戲的存在是與使用者手機上的其他遊戲來競爭。換句話說,留著這個遊戲比較值得,還是留著其他遊戲比較值得或有趣呢?畢竟手機容量是有限的,這個App有極大的可能性,被本來就玩其他遊戲的使用者在體驗後刪除。那本來不玩遊戲的使用者呢?根本不會下載來玩。 - 賺錢
製作這個遊戲會不會賺錢呢?這個問題根本不是Netflix關心的重點,因為他們很清楚知道答案,那就是不會。不會賺錢為什麼要做呢?下面是我的論點。
論點:
行銷行為的類型各式各樣,原理很簡單,行為組成一個漏斗,魷魚遊戲的漏斗形成方式很多,包含影集上線前,全世界的實體娃娃宣傳、廣告、預告片、公關稿,甚至全聯一系列的預熱活動。最終連接到承接的容器,而這個容器就是是影集本體。
遊戲在前期只是讓各種宣傳更加豐富,讓觀眾共襄盛舉迎接影集的到來,那後期呢?看完影集之後一定有餘溫,所以才有一開始提到的棒球隊、全聯的活動,因為影片已經看完了,但熱情尚未完全退卻,而且還有下一季,想要體驗遊戲裡的部分情節,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人性。所以遊戲也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魷魚遊戲》的app的存在,不能用遊戲公司慣用思考方去來分析,這個遊戲必須從整體商業行為的角度來拆解。
換個方式來說,遊戲不是主體,影集才是。
既然影集才是主體,就不需要幻想玩完遊戲會變成Netflix訂閱用戶,或反過來說看完影集就變成這個遊戲的忠實使用者。這樣的想法是天方夜譚。
這個遊戲的價值,只是在滿足影集觀看者的其中一項體驗。《魷魚遊戲》已經是一個知名的商標,多樣化地拓展帶著商標的產品,就像吉伊卡哇即將成為高雄市的燈籠一樣,減緩消費者的遺忘速度、包圍消費著讓我們感受到認同,這才是這個遊戲存在的真正價值。

探索更多來自 宇宙人的職涯旅程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