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的獵人卡事件- 其實不是公關危機

麥當勞的「獵人卡」事件看似一場公關危機,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事件行銷。從網紅未經確認的產品寄送,到話題發酵引發熱議,再到最終的排隊熱潮與銷售轉換,這波操作不僅為品牌帶來了難以估量的聲量,甚至可能是刻意製造的行銷事件。對於企業而言,事件行銷的關鍵在於如何運用,甚至創造事件,以最低成本達成最大效益,而麥當勞這次的操作正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麥當勞針對獵人卡事件的「類」新聞稿。
麥當勞獵人卡事件的「類」新聞稿。

由於這個事件已經在各大媒體、各個平台充分被報導和討論,我們就跳過這些資訊,從行銷的角度直接切入。若不知道,這邊有懶人包

這是麥當勞在事件發生後所發佈的「類似」新聞稿。

我們先從這篇發文的用字看起。麥當勞並沒有說這次的事件是個錯誤,而是表示「看到了、聽到了,我們會吸收經驗,未來希望做得更好」,對吧?這是典型的事件行銷案例。

在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創新與創業精神》一書中,定義了「事件行銷」(Event Marketing),指的是透過對突發事件、產業變動或消費趨勢的觀察,捕捉到的創新機會。這些事件通常會對市場需求或消費者行為帶來重大影響,因此企業若能快速應對,就能取得競爭優勢。杜拉克舉了正面和負面事件的例子。

正面事件:

杜拉克以日本汽車產業的創新為例。當時日本的燃油價格飆升,消費者開始對小型車表現出極大興趣。日本汽車製造商迅速響應這一趨勢,專注於生產更節能、體積較小的車型,成功打入美國市場。這是一個透過觀察事件而抓住創新機會的成功案例。

負面事件:

書中提到強生公司泰諾(Tylenol)中毒事件。1982年,強生的止痛藥泰諾膠囊在美國發生中毒事件,有人惡意將藥品污染,導致數人死亡。這起事件重創了強生的品牌信譽,但強生並未逃避危機,而是迅速採取應對措施。

強生立即從市場上回收所有泰諾產品,並公開承諾負責,強調消費者安全是首要考量。之後,強生更創新推出防偽包裝,讓消費者重拾對品牌的信任。這場危機處理不僅挽回了品牌聲譽,也開啟了藥品包裝安全的行業標準。

杜拉克用這個案例說明,負面事件在一定情況下能成為創新的機會。企業在危機中快速行動,運用透明與負責的策略,往往能轉危為安,甚至在長期內增加品牌的忠誠度。


回到麥當勞的事件,目前看到的網紅表示沒有收到詢問,而是直接收到了產品,對吧?這是否屬實?事實上不太可能。誰會知道這些網紅的住址?這個案例更可能是由網紅公司接下這個案子(中間可能經過數層發包),並分發給合作的上百位網紅(包括編號329號的戴資穎)。麥當勞不是小公司,逐一談合作並不實際。透過網紅公司統一協調、制定規則,一次到位發放即可。而網紅公司真的會先詢問對方是否喜愛這個IP嗎?不一定,也無關緊要。案子接下來,網紅產出影片,網紅公司的任務就完成了。

接著事件爆發。但這是自然出事,還是刻意製造的行銷事件呢?我們身為局外人無從得知真相,但效果是否達到了呢?從結果來看,確實達到,而且是多重效果。

行銷需要聲量、畫面、線上到線下的轉換、以及銷售成效。

麥當勞在這波操作中賺足了聲量。除了直播主自帶流量外,不熟悉IP的影片內容反而引發進一步互動,這些互動(無論正面還是負面)也登上新聞。之後戴資穎又突然出現,聲量巨大、畫面豐富、排隊人潮的新聞畫面出現,動漫迷為之瘋狂,無論是跟風或是出於興趣。

這次的麥當勞獵人世界事件並不像彼得·杜拉克書中引用的負面行銷案例那樣嚴重,畢竟那是攸關人命的事件。

從行銷角度看,這種程度的「錯誤」不會損害商譽,更不會讓人拒吃麥當勞。相反,獲得的聲量是花大錢都難以買到的,得到的觸及、互動效果也是超出預期的成果。

因此,麥當勞的獵人事件堪稱一次成功的事件行銷案例。

當年郭書瑤的「殺很大」電視廣告事件也是典型的事件行銷手法,因郭書瑤穿著暴露引發廣泛新聞討論,NCC甚至一度跳出來管制,但後來不了了之。

事件行銷是一種有趣的行銷方法,關鍵在於如何利用事件,甚至創造事件。

個人猜測這次事件是被創造出來的,不過真相是否如上分析所言我不得而知,一切僅為我的「猜測」。


探索更多來自 宇宙人的職涯旅程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

探索更多來自 宇宙人的職涯旅程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