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管開始說「上面不喜歡」:職場權力操弄的識破與自保術
在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恰巧出現永豐金事件。責任額的問題我自己遇過,所以此篇文章與該事件無關。
小偉在最近幾個月,開始察覺他的直屬主管總是有意無意地搬出第二階主管小明的名號來施壓。
「你這個提案,小明肯定不會喜歡,我勸你最好改個方向。」「這件事你先照我的意思做,我這是為你好,免得小明到時候不高興,到時你的考績也不會好看。」「我偷偷跟你說,上次那個專案的數據,千萬別讓小明知道,修一下,不然他會很生氣,到時候大家都難做人。」
身為別人的員工,你是否也遇到過上面的狀況呢?
為何會出現組織裡的「小李子」
小偉的直屬主管就像東西方歷史中自古至今常見的『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弄臣一般,藉著上級的名義來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或達成個人目的(攬功)。這種中階主管在對上、對下往往展現了完全相反的行為,對下進行各種無端的恐嚇,對上則表現得唯命是從。主管生日往往會要求大家寫卡片,自己則在裡面寫出百般討好、奉承的語句(通常有點噁心)。這種現象在組織中其實很常見,背後藏著各式各樣可能的原因:
- 鞏固權力: 有些主管可能自己的能力不足或缺乏自信,就會試圖透過掌控下屬來鞏固自己的權力,進而滿足對優越感的需求。由於這是一個最方便快速、無需動腦、也無需想辦法與比自己更優秀的下屬進行論述的粗暴方法。因此透過直接搬出更高層級主管的名號來直接輾壓下屬的作法,便能輕而易舉達到掌控的目的,進而建立自己的「小小王國」。
- 逃避責任:有些主管可能為了避免自己的決策失誤而需要承擔責任,便把責任推給上級。他們會說:「這是小明的意思」,一旦真的出了出了問題,就可以將責任撇清。而萬一真有成就,就會在私底下再對下屬偷偷說:「當初其實是我給的主意!」。
- 資訊不對稱: 上級主管往往難以掌握所有細節,越高階越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這就給了下屬主管操作的空間。他們可以「選擇性」地傳達資訊,甚至扭曲上級的意思,讓下屬信以為真,開頭提到的就是一個利用資訊不對稱來達到目的的典型案例。
- 坐井觀天: 因為遭到權力慾望侷限了視野,忽略了有可能終究會被上級主管、下屬發現的風險,以至於重複、不斷進行類似的行為。
- 個人恩怨或派系鬥爭:主管總是有個人的偏好,沒有受過良好教育訓練的主管容易把個人偏好帶入行事風格中,因此利用上級的名義來排擠不喜歡的下屬,更有甚者,則進行分化,讓聽話的下屬來對抗不聽話的另一群下屬。
這種「小李子」的行為,不僅會對下屬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工作上的困擾,更容易損害團隊的信任和合作,最終影響到的是組織的整體效率和發展。

與操弄型主管共存的策略
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知道主管正在裝神弄鬼,但我們暫時沒辦法換團隊、也還不想轉職。面對這種「知道他在搞鬼、但還是不得不每天見面」的場面,需要運用一點小策略:
1. 話術拆解法:聽懂「為什麼這樣說」這一點和所有的溝通、談判技巧一樣,我們先讀懂對方的話背後的目的,再來決定應對的方式。當主管說:「小明不喜歡這樣的方向」時,先別發怒,停下來想想:「他這樣說有什麼目的?」是因為這個方向他自己無法駕馭?還是因為這樣做會讓他的功勞變少?把話拆開來看動機,我們或許可以更清楚背後的目的。這樣我們才能判斷什麼可以讓一步、什麼必須堅持。
2. 不配合又不強出頭的灰色路線當我們還不想拆穿主管的把戲時,最好的做法是「灰色地帶的操作」:
- 指令來了先說「收到,我先確認一下細節。」(緩兵之計)
- Email寄出前先讓他過目(表面上是讓他有參與感,實則取得背書)
- 該記錄的都記錄,該備份的都備份
這種做法看起來好像是「配合」,實際上我們一直在自保,這年頭什麼事都說不準,必要的防備心還是要有的。
3. 偶爾示弱,是為了讓自己更好過接收到不合理或難以執行的指令時,我們可以說:「我理解您有您的壓力,不過這件事要是照做出了事,這責任我真的擔當不起……我們要不要再跟小明確認一次?」。適當地做再次確認的行為並不是真的示弱,而是把責任給「推回去」,除了釐清是否在主管與主管間訊息交換時有沒有被扭曲之外,也讓有可能產生的風險讓更多人一起扛。
建立職場免疫力:讓自己不再被單一主管綁架
若我們長期處在這樣的組織裡,有可能會不斷地消耗自己的判斷力。所以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建立增加自己的免疫力,讓未來即使遇到同類型主管,也不會再這麼痛苦。
以下三件事,我們可以嘗試地做:
1. 讓我們的「能見度」超越主管的操控範圍試著找機會讓其他部門主管也能看到你的成果。跨部門會議的簡報、在內部群組發表我們的成就(記得轉換成公司共同的成就),甚至和不同單位協作時留下好印象。這樣一來,未來的考核、升遷、職位變動時,很自然就會出現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因為無論考核、升遷、職務異動,都不是只有一位主管說了算,更大機率是群體的共識。
2. 我們不一定要有靠山,但絕對需要「盟友」在組織裡,通常不鼓勵押注在單一主管身上,也就是說向上管理至少要做到兩階。同時我們也需要幾個可以互通有無、彼此支持的同儕、前輩、無直接從屬關係的主管甚至老闆(電梯裡的寒暄很符合這樣的場景)。這些人可以提供不同視角,也能在我們遇到困難時給予建議或佐證。當我們不是一個人面對問題時,底氣很自然地就會產生,話也更敢說,事也會更好做了。
3. 時時更新自己的市場價值而最根本的免疫力,則是來自一個很重要的認知:不是非這份工作、非這個主管不可。即使暫時不打算離職,也務必定期檢視自己的履歷與作品集,觀察業界趨勢、朋友動態,以及是否有值得學習的新技能。當我們內心知道「我隨時有別的選擇」時,面對權力操弄時,通常能夠做到一笑帶過。
結語:當一切被看穿時,雞毛無法變令箭
許多主管手上其實沒有所謂的令箭,而是只有雞毛。一旦建立起自己的職場免疫力,要識別出兩者的差異就變得容易得多了。
在職場上難免會遇到各種的鬼故事,不過這些鬼故事的意義通常不在茶餘飯後的娛樂價值,背後的啟示才是真正讓我們得以向上發展、持續成長的養分。
理解、共存、自保,永遠是職場的求生之道。
探索更多來自 宇宙人的職涯旅程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