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履歷更關鍵!4 個實用方法,找出你的職業適配度
拆解「高薪、不靠勞力」的工作想像
前一陣子遇到一個個案,表示希望找一份「高薪、不靠勞力」的工作,看到這個需求時,不禁愣了一下,因為在我有限的記憶與經驗中,如果我們要找的是一份工作,要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或許還真不在「工作」的定義之中。
從體力到腦力,沒有不勞而獲的工作
身為一個資深工作者,自然會開始想辦法來拆解一個被過度簡化的需求,首先是「高薪」。這個定義其實是浮動的,如果一個轉職者原本的年薪為 500 萬元,那他所謂的高薪有可能是600萬以上,反過來看,若一個轉職者原本的年薪是60萬元,那這個數字或許會是70萬或80萬。
「不靠勞力」這一點更難拆解一些。勞工的定義是:謂受雇主僱用從事工作獲致工資者。如果以工作型態來區分,我們頂多只能從體力付出的型態來做區分。有些工作的體力付出比例很高,比方工地裡的工人,有些工作的體力付出比例稍低,比方知識型工作者。然而,這個世界上可能真的沒有不靠勞力的工作,只是有些勞力可能被轉化成腦力、溝通力、協作力、執行力、研究力…等,但這些看似被轉化的勞力,終究仍會消耗體力。比方説認真在電腦前打了一天的企劃、寫的文章、處理的瑣事,還是會讓我們精疲力竭,依然還是勞力活。
比履歷更重要的思考:什麼是職業適配度?
從這兩個簡單的需求為基礎,我們可以回過來思考一下更重要的議題:適配度。適配度的重要性遠高於履歷上的詞彙和頭銜。
雖然適配度包含多種角度,但本文說的適配度專注在個人與職務上的適配度(P-J Fit)。身為一個職涯、履歷的輔助者,我們並沒有能力來改變發出需求的個體,更無法賦予個體原本就不存在的能力,所以對求職、轉職者來說,先思考個人與職缺的適配度是一個需要自己先完成的功課。
適配度低的履歷,為何難以成功?
以上面的個案來說,履歷中撰寫的工作經驗、技能、人格特質,其實與「高薪、不靠勞力」沒有任何關聯,換句話說,也就是適配度極低。再加上對話過後的察覺,只能婉轉地建議個案再想想其他更明確的目標。
個案分享:當技能與職缺真正對上號
前幾天的假日晚上,收到了一封來自另一個個案特地寫來感謝的訊息。

在這個個案裡,對方提供了有興趣的職缺敘述與附加條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往返對話之後,逐步釐清個案所遇到的狀況。
這位年輕個案不僅技能扎實,更已具備相關職務需求的大多數經驗,證照也已經備齊。經過對話,可以感受到個案的社會化程度相當高,不僅對談如流、語速適當、情緒平穩自然之外,也能快速掌握重點的能力,只是在該特別強調的某些技能上,出現大多數求職者認為理所當然而不去強調的小缺陷。
因此在稍微的指導之下,我們改了架構、強化了一些本來就有,但沒被強調的特質,更重要的是,讓求職者本身的人格特質與技能,與職缺的連結性完整地建立起來,大幅度提高了個人與職務的適配度。
在這些修改之後,就得到了上圖的好消息。
四個簡單步驟,找出職業適配度
履歷固然是必要的求職、轉職工具,但適配度永遠是比履歷更重要的一個議題。因此底下有四個簡單的建議:
- 盤點自己的能力和經歷。
- 對照有興趣的職缺裡的職務敘述與附加條件。附加條件尤其重要,因為通常都是一些硬技能。
- 把前面兩點一起攤出來看,看看工作上的八字合不合。
- 如果自己無法判斷,請朋友、老師、專家來幫你瞧瞧,除了三人行必有我師之外,專業的判斷或許更容易一眼辨識出盲點。
職業適配度看似抽象,但其實就是用心盤點自己,並主動對話市場。履歷是工具,適配度才是成敗關鍵。
探索更多來自 宇宙人的職涯旅程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