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起手式:簡單聊聊(Quick Call)
*本篇同時轉載於商周:太大意!面試前的「Quick Call」,竟成轉職失敗關鍵
在求職的過程中,除了馬上表達有意願進入正式面談的公司外,更常見到的是由人資發一封信或一個訊息,裡頭寫著某個時間點是否方便「簡單聊聊」、「讓我們先多了解彼此一下」,如果是外商,會用”Quick Call”來表達同樣的意思。然而,看到這一些用語,強烈建議頭上的觸角要馬上豎起來,這種通知與字面上所表達的意思有極大的落差,因為後面一連串面試的起手式,就是:簡單聊聊。
有一位朋友並未主動求職,但遇到有公司找上門也保持開放的態度。有天突然收到了一家全球知名公司的Quick Call邀約,雖然行程滿檔,還是勉強擠出三十分鐘來應對。原本以為只是一場單純的聊天,自然沒有多做準備,心想,反正全世界都知道這家公司大概在做什麼,一場Quick Call能有多難?結果這場所謂的「Quick Call」居然花了他一小時!被問到了市場現況、競爭對手、公司優勢…….,他卻全程即興問答。事後,他滿懷期待地等待回覆,甚至還寫了信詢問面試進度,但再也沒收到任何回覆。

發生了什麼事?
當人資發了「簡單聊聊」訊息時,其實就開始正式面試了,只是角度有可能稍微不同。對工作內容不熟悉的人資來說(偏多),問的問題會比較簡單,目的通常是想知道我們的人格特質。但對工作內容熟悉的人資來說(鳳毛麟角),問題可以廣到市場現況、競爭對手、你認為的公司優勢,甚至經營想法。
這種「聊聊」,通常是用語音或視訊進行。聊聊的過程如果是視訊,有幾個徵兆可以馬上知道還有沒有進入正式面談的可能。常見的就是對方不看鏡頭開始移動滑鼠、皺眉、本來微笑突然不再笑了、聽到回答後追問有沒有更深層的見解。只要出現這些狀況,後續通常就是無聲卡了,人資已經完成他的初步篩選工作,並抱怨浪費了他的時間。
和這位朋友接觸的人資來自世界級的公司,程度自然也是世界杯的等級,而他卻低估了對手的程度,自然就錯過了那次的機會。這並不是只會出現在年輕工作者身上,其實高階經理人也有可能忽略,原因也沒有想像中的複雜,就是太忙了。
以這位朋友的案例來說,他每天的行程滿檔,要空出半小時得挪動一大堆的行程,以他的工作年資來看,照理說不應該會忽略這種細節。但他當時任職的公司有一大堆的工作要處理,主線、支線任務都有無數條,突然來個”Quick Call”訊息,確實也是有輕忽的可能性。
Quick Call的準備原則:
- 認真看完或詢問該職務的職務需求(Job Description)、盤點個人經驗與能力,最後務必將兩者結合
從實務經驗來看,第一個最容易被忽略的節點需要意識到這是面試的第一關,第二個節點則是求職者需要展現出自己能把過去工作經驗帶到下一份工作的能力。兩個節點都做好準備,才能讓自己通過第一次的考驗。 - 搜集各方面資訊
認真Google一下公司的發展方向、所屬產業狀況…等等,如果潛在雇主公司有實體商品或服務,建議趕緊試用並仔細觀察商品或服務的設計,準備好個人的觀察,因為這將會是必考題。 - 輕鬆但專業的表情和聲音
完成以上兩點後,我們已經有了準備,不緊張也不再對該公司胸無點墨了,便可以用輕鬆但不輕挑的從容態度來進行這場專業的談話。
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天上會突然掉下來一個神秘的機會,但這個神秘機會的開頭如果是要求「聊聊」,務必拉響警報,因為這可能是難得一見的天賜良緣,要摩拳擦掌,認真準備,接下來才有辦法好好接招。
探索更多來自 宇宙人的職涯旅程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