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角色初體驗:自我覺察如何幫助你?
晉升為主管不一定令人興奮,特別是當薪資變化不大時,許多人反而感到壓力與疑問:我真的適合領導他人嗎?透過自我覺察,認清自己的動機、優勢與情緒反應,不僅能幫助你適應主管角色,更能決定你未來的職涯方向。這篇文章分享真實經歷,帶你思考成為主管的真正意義。
我知道這個題目很芭樂,但我想從不同角度來做切入。
我們必須承認,有些工作者的職涯目標就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在職稱上不斷追求提升,但大多數的工作者,在第一次被通知要成為帶人主管時,不一定會感覺雀躍,尤其當薪資的差異並沒有巨幅增加的情況下。
我第一次被通知要成為帶人主管時,是有點憂鬱的。
當時每天搭遠程客運上下班,走在前往站牌的路上、客運行進的四十分鐘、走回家裡的二十分鐘,我不斷地在想:我夠資格指導別人嗎?能指導什麼?怎麼指導?每天每天,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我真正上任基層主管。
當時的我其實並沒有真正想出上面三個問題的答案,換句話說,我是連自己問自己的三個問題都還沒有答案時,就上任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自己,方向似乎正確,但當時書讀得不多,沒辦法明確引導自己怎麼去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來看「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的定義:
Goleman 將自我覺察定義為「一種清晰了解自身情緒、內在驅力、需求與弱點的能力,並認識到情緒如何影響行為及其對他人的影響。」(Goleman, 1995)
Silvia 和 Duval 指出,自我覺察是「當個體意識到自己作為觀察的對象時,所引發的內在反思過程,包括對自我與標準差距的比較,並導致修正行為的動機。」(Silvia & Duval, 2001)
所以充足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工作動機、知道自己的強項與弱點、平常遇到什麼事情會有什麼情緒和反應、同儕影響力之前是在什麼狀況下產生的,這些都是重要的準備工作。
我有一個朋友把以前我思考的這個問題做了更進一步的提升。他說:「我要幫助他們,讓他們具備即使日後他們離開這家公司,也能在別家公司發揮比現在更強的競爭力。」這是一個很強烈的動機,不是只想著管人,而是已經想要助人了,這樣曾經與他共事過的我感到無比的榮幸。
其實無論當了哪一個階層的主管,在專業面都不需要過度擔心,既然你的主管把你提升到主管職,在專業面上的問題都是小事。反而是藉機做更深刻的自我覺察,認清你是個想要名份、還是真心想幫助更多工作者的主管,這才是重要的職涯關鍵,因為兩條路都有路走,但在數十年後,會各自長成不同的樣子。
數十年後,你會不會長成自己期望的樣子呢?就看你第一次當主管時的決定了。
探索更多來自 宇宙人的職涯旅程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